Kai
6 min readApr 9, 2020

生活開銷大解密:屏東、台北 (Living Expenses in Pingtung and Taipei)

文:曾皓楷

每天一睜眼就是開門七件事,主計處也有對國人的支出與收入作調查,而妳/你瞭解自己的開銷情況嗎?以下以一個月收3XK(約落在全體受雇員工的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左右)、共居、吃素、無車、大學畢、在台北工作的男性的帳本來作分析。

帳本採google線上表單的自我填報,表單只有三個題目:日期、項目、和金額,基本上每日開銷都會當日填答完畢,以避免回憶偏誤。項目有外食、食品、飲料、水果、交通、運動、與其他欄的開放選項。在2016/11/13到2020/4/6的期間,共載有3691筆資料,經過資料檢誤剔除重複或不合理值,其他欄的文字則採人工編碼。

圖一:支出趨勢(百分比)

圖一為這1241天以來,不同支出項目占每日支出的貢獻比率,可看到第一年在屏東市當替代役的時候,其支出分布與在景美(開始上班)、古亭(搬得離辦公室近)的時候有很大的差異。

右方圖示由上到下係按總支出貢獻由少到多排列的,以下詳細說明。Accomodation:出外住宿費;Medical:直接醫療支出,含徒手;House:同居生活基金,用於瓦斯、貓食、衛生紙等;Entertainment:展演活動門票、攀岩路跑等遊憩;Necessary:日用品,從牙膏、背包、到傢俱都有;Clothing:衣物含鞋子;Beverage:主要是植物奶,較少手搖杯、酒精;NotOnMe:請客、贈禮、發紅包;Others:行政費、報名費、罰緩、捐款等大雜燴;Travels:大眾交通工具交通費(悠遊卡非月票),含Ubike。

圖二:分類支出總額

圖二再將開銷項目分大組呈現,由多到少是飲食、居住、雜項、用品、與娛樂。果然是民以食為天,房東肥滋滋。

圖三:飲食開銷

進一步把占最多的飲食挑出來,我將食品、飲料、水果視為在家進食(儘管有些飲料費是在外面喝的)。第一年出現的高峰,是在替代役服役機構每月所繳的餐費,我將它視為內用的食物費。部分時段放大來檢視,可見到外食跟內用之間存在你增我減的協調關係(trade-off),例如一個週末去菜市場買了很多食材的話,當周的外食通常會減少,以多帶便當來消耗存糧;或是有一週都加班就會滿滿外食,也不會有空與心思去買食材料理 (圖三)。

值得一題的是,外食內用的零元雙凹點,通常代表回家(嘉義)吃家裡的、在服役機構沒外出、出差吃公費,一日三餐都自行料理、或當日忘記記帳的情況應該較罕見,但資料中卻有297天是沒有任何飲食支出的,這情況有71% 是發生在機構服役的時期。

大多數人最關心的,應該還是到底一天花多少錢呢?我在屏東日花費的中位數(四分位距IQR)是50元(IQR: 0–223),主要靠國家養,還有物產豐便宜(坊間工資也超低)。在台北的景美日花費中位數是170元(IQR: 110–349),在古亭的花費是294元(IQR: 164–526)。但在這右偏的資料型態中,三個時期的平均數都與前述中位數有很大差距,分別為:218元、494元、與800元。

這樣的金額偏佛系度日了吧,如果以2020年台北市的最低生活費標準為17,005元、屏東為12,388來比較的話。這是如何辦到的?至少有四點,第一,我很幸運找到租金是附近行情一半以下的合租屋;第二,我有開伙習慣,早餐99%在家吃,而且吃素在外最常吃自助餐,再貴也不會像肉食數百元;第三,恐怕從哪遺傳到客家血統(?);最後,母胎單身。假使我租到一般行情的房子,沒在開伙,又領2XK的話,就會成為月光族。

不過過度節儉也不盡都好處。斤斤計較比價費神費時,環境友善或有機的產品少買單,作公益不會太大方,高品質的服務產品或高端的活動就較少參與體驗,也有研究說貧窮對小孩的影響會廣及社會、情緒、認知的層面。而像在日本,低物質慾望世代之所以會產生,也是社會壓力塑造的。

我從上大學來台北就開始記帳,靠爸媽族的我,金額都手寫在日記上,但也懶得分析,但是單純的紀錄我想就會對行為造成規訓了。採用線上表單記帳是從2016在德國當交換學生開始,當時室友稱我「那個總是待在廚房裡的人」,要出門遠足都先從麵粉開始烤麵包作三明治,然後旅行都沒住過旅店,靠著沙發衝浪、打工換宿、朋友接濟、還有一次露宿街頭來移動,飲食依賴超市而非餐廳,甚至也讓我學會自行理髮(所以上圖三年多的理髮開銷僅有兩百元──是我要把長髮剪掉捐出的時候)。當時心態還會伴隨著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(例如快時尚)的噁心,崇尚簡約低耗用的哲學。

開始工作有收入時,心態又會改變,這時才體會到,能用錢解決的是都是簡單的,真正貴的是時間,而有關心理衛生促進、身體健康的更不須手軟。退一萬步來講,就算再節儉,存款也只是蝸步上升,如果與某些行業的同儕相比之下,假設要購屋不知道要存到幾輩子之後。唉,是的,我國實質薪資水準是倒退到16年以前的。

既然現在講沒兩句,就得插一句「因為疫情的緣故」,我認為本文可以刺激(萬一)非常時期花費行為版圖變動的思考,什麼事情可以砍、什麼東西砍了就活不下去了呢?一個社會如果暴增失業人口,尤其是低收入的勞動者(像是印度),會變成什麼樣子?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以最有限的資源活下去。而當前在台灣已經有商行因為租金撐不下去了,這也反映了畸形的房地產制度。如果居住者的居住權有被重視的話,租金就不該佔開銷龐大的比例,極端案例可以瀏覽在美國付不出租金的驅逐案件。

如果那一天到來,理髮廳的三色旋轉燈不再轉動,搞不好理髮電剪也會變得奇貨可居,三分頭成為流行吧?(爛尾)